当前,人力资源日益成为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素质的劳动者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展开的竞争日益归结成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竞争。为此,必须确立教育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新视角,将教育纳入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促使教育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和产业的属性。其特殊的“使用价值”可创造出比自身培养费用和养活子女费用更高的价值,而日益成为较之传统的土地、资本、技术等更为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要素。当前必须确立教育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新视角,将教育定位于一个进行劳动力商品的生产与再生产,并且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社会资产(特别无形资产)的知识产业部门,旨在借鉴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些有益观念、作法和经验,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教育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产业。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方面,以及在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教育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一,教育是全社会成员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造人、提高,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类社会的历史方向及发展进程。其二,教育是对现有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高科技知识形态不断创新、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教育不仅为各行各业提供最必需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且直接参与各项建设事业,知识的积累、传承和创新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三,教育具有大量吸储资金的能力和投资保值增值的属性,而且投入愈多,产出愈多,符合一般产业与产出比的规律。教育不仅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而且是正在崛起的新兴优势产业。首先,教育是我国当前一个新的消费旺点,是一个亟待挖潜、开发的“短缺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有关资料,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6万亿元,而绝大多数家庭储蓄的目的,首选第一位的是用于“将来的子女教育”。到2010年,我国受学历教育的人口将达到3亿人,将新增近1亿人的受教育机会。这无疑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教育投资不仅是一种受国家政策和法律重点扶持的基础性投资,同时也是一种能保值增值,有较高收益的生产性投资。目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投资的年收益率已达20%,远高于长期储蓄或其他投资的利率。第三,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可为社会提供众多新的就业机会,对GDP的贡献也高于一般行业。第四,教育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开发费用较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消耗较少,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有利于完善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教育产业可扩大教育即期消费,有利于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教育是我国文化传统的持久价值和家庭消费的重要方面。教育产业运作,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可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强烈的教育消费意愿,引导我国长期居高不下的储蓄存款余额迅速进入教育即期消费,促使教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而教育消费的扩大,必然伴随着扩大教育的投资,考虑到教育投资增量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并且教育投资是基础性、生产性投资,能迅速促进与教育相关一系列产业的成长等,必然有效地刺激国内需求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从长远和全局来看,也有利于加快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教育产业运作,可提供部分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产业运作,扩大教育机构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可直接通过雇用教职工为社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而且主要面向那些接受过较高教育、有较高学历的知识阶层,给他们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同时,众多的学子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和继续深造,客观上可适当推迟一些劳动者就业,职业培训等也可缩短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等,这有利于推进消化社会剩余劳动力,缓解失业高峰期社会上的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据专家预测,今后三四年内,高校如能扩招一倍以上,则可给下岗职工腾出几百万个工作机会。
发展教育产业,必然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在改革中探索,在实践中完善。结合当前实际,要注意防止三种倾向:首先,发展教育产业,要防止将教育完全推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教育产业,将市场机制、竞争意识和效率观念等合理导入教育领域,目的是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要也不可能否定教育的公益性。要清醒地看到,教育与工农业等一般经济部门和产业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一是产品的性质不同。经济部门生产的是物质产品,而教育生产活的生产要素,不仅代表新的生产力,而且反映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二是生产的目的不同。企业追求产品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而教育讲效益、讲产出,主要是指培养多少合格人才、出产多少科研成果等,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三是服务社会的领域不同。企业提供的是物质方面的享受,而教育则主要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四是实现效益的形式不同。物质生产部门售出产品即可体现利润,而教育部门首先要考虑政治因素和社会效益,同时兼顾经济效益,逐步体现个人收益。另外,我国法律规定教育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发展教育产业,必须严格把握教育是产业、但不能产业化的原则界限,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的基础上,坚决防止盲目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机制,将教育完全推向产业化、市场化,将所有教育服务和教育辅助性活动商业化、盈利化,或者打着开发教育产业的名义进行不正当竞争,等等。
其次,发展教育产业,要防止将教育所需费用大部分转嫁给社会和居民家庭。发展教育产业,就是要改革和打破政府包办教育的格局,鼓励社会力量来投资办学和捐集资助学,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提高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加大社会和居民家庭对教育成本应当承担的份额,建立起新的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但这决非意味着可减少政府必要的公共投资,减轻政府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责任。教育“公共产品”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的教育消费水平和能力还很有限,等等,决定了我国政府肩负着对教育特殊重大的责任,应当承担教育发展的大部分费用。我国目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仅占GDP总值的2.5%,距《教育法》规定4%的目标尚有较大的缺口。政府要切实确立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教育产业的基本国策,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千方百计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作法。要加快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审计制度和公众监督制度,防止一些地方趁招生、办班之机,进行乱收费和不切实际的高收费等非法盈利性活动,以转嫁或大幅度地加重社会和居民家庭的教育负担。尤其对一些贫困山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交不起学费的问题,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奖、助、贷学金和减免学费、提供勤工俭学机会鼓励社会资助等办法,确保优秀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社会成员不因教育收费而扩大贫富差距。
第三,要防止一哄而起,搞教育大跃进式的短期行为。教育有自身独特的周期性发展的规律。我国以往教育遭受曲折的一个深刻教训是,凭一腔热情,不顾客观规律和办学条件,“大干快上”地发展教育,结果导致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窒息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事实上,加快发展教育产业是有条件的。必须尊重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按需要定发展,以发展定条件,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在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要更加重视质量,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避免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尤其对各类民办学校,要深入考察其是否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包括师资配备、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公寓物业等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以及生源的质量等现实因素,严格办学资格审查和准入证的发放,加强对其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防止一哄而起,粗制滥造”或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搞教育大跃进式的短期行为等。
(作者系山西省教委副主任)